编写测试用例的几种方法

前沿技术

  (一)等价类划分法

  定义:等价类划分法是把所有可能输入的数据,即程序的输入域划分策划国内若干部分(子集),然后从每一个子集中选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作为测试用例。是一种重要的、常用的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等价类是指某个输入域的子集合。在该子集合中,各个输入数据对于揭露程序中的错误都是等效的,并合理地假定:测试某等价类的代表值就等于对这一类其他值的测试,因此,可以把全部输入数据合理划分为若干等价类,在每一个等价类中取一个数据作为测试的输入条件就可以用少量代表性的测试数据取得较好的测试结果。等价类划分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

  适用场景:有数据输入的地方,就可以使用等价类划分法。如:输入框

  测试思想:从大量数据中划分范围(等价类),然后从每个范围中挑选代表数据,这些代表数据要能反应这个范围内数据的测试结果。

  概念:

  有效等价类:是指对于程序的规格说明来说是合理的、有意义的输入数据构成的集合。利用有效等价类可检验程序是否实现了规格说明所规定的功能和性能。

  无效等价类:指对程序的规格说明是不合理的或无意义的输入数据所构成的集合。对于具体的问题,无效等价类至少应有一个,也可能多个。

  例:

  需求:

  a、手机号输入框:只允许输入数字。(只拿手机号做示范Lo)

  无效等价类:汉字、表情、符号、空格等

  有效等价类:数字

  (二)边界值分析法

  定义:边界值分析法就是对输入或输出的边界值进行测试的一种黑盒测试方法。通常边界值分析法是作为对等价类划分法的补充,这种情况下,其测试用例来自等价类的边界。

  与等价类区别:

  1)边界值分析不是从某等价类中随便挑一个作为代表,而是使这个等价类的每个边界都要作为测试条件。

  2)边界值分析不仅考虑输入条件,还要考虑输出空间产生的测试情况。

  分析方法:

  大量的错误是发生在输入或输出范围的边界上,而不是发生在输入输出范围的内部。因此针对各种边界情况设计测试用例,可以查出更多的错误。使用边界值分析方法设计测试用例,首先应确定边界情况。通常输入和输出等价类的边界,就是应着重测试的边界情况。应当选取正好等于,刚刚大于或刚刚小于边界的值作为测试数据,而不是选取等价类中的典型值或任意值作为测试数据。

  适用场景:

  有数据输入的地方,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和等价类划分一起适用。、

  测试思想:

  边界值是程序员在编程时是最容易出错的位置,所以要测试边界。

  概念:

  是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之间的分界点,叫边界值(最小值,最大值)。还要测试次边界,也就是边界值两边的数据。

  例:

  b、密码输入框:8-20位字符(只允许输入:字母、英文符号、数字)

  边界值:8位字符、20位字符

  次边界:7位字符、9位字符、19位字符、21位字符

  (三)因果图法

  定义:因果图法是一种利用图解法分析输入的各种组合情况,从而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它适合于检查程序输入条件的各种组合情况。

  应用:

  等价类划分法和边界值分析方法都是着重考虑输入条件,但没有考虑输入条件的各种组合、输入条件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这样虽然各种输入条件可能出错的情况已经测试到了,但多个输入条件组合起来可能出错的情况却被忽视了。

  如果在测试时必须考虑输入条件的各种组合,则可能的组合数目将是天文数字,因此必须考虑采用一种适合于描述多种条件的组合、相应产生多个动作的形式来进行测试用例的设计,这就需要利用因果图(逻辑模型)。

  适用场景:

  在一个界面中有多个控件,如果控件之间存在组合关系或者限制关系,不同的控件组合会产生不同的输出结果,为了弄清楚不同的输入组合会产生怎样的输出结果,可以使用因果图或判定表。

  概念:

  因:输入条件

  果:输出结果

  就是通

  因果图/判定表测试的步骤:

  步骤:

  步骤1:找出所有的输入条件

  步骤2:找出所有的输出结果

  步骤3:分析,列出输入条件之间所有的组合和限制条件

  步骤4:确定每组输入条件的组合会产生怎样的输出结果,画因果图,填写判定表

  (实际工作中因果图可以省略)

  步骤5:编写测试用例 每一列代表一种组合,编写一条测试用例

  因果图/判定表的特点:

  1) 输入条件的排列顺序无关紧要

  2) 输出结果的排列顺序无关紧要

  3) 先测哪种组合后测哪种组合无关紧要

  4) 每种组合是独立的

  判定表格式如下:

  判定表 名词术语

  条件桩:问题的所有条件

  动作桩:问题的所有输出

  条件项:针对条件桩的取值

  动作项:条件项的各种取值情况下的输出结果

  (四)正交试验法

  定义:从大量的(实验)数据(测试例)中挑选适量的,有代表性的点(例),从而合理地安排实验(测试)的一种科学实验设计方法。类似的方法有:聚类分析方法,因子方法方法等.

  利用正交实验设计测试用例的步骤:

  1. 提取功能说明,构造因子--状态表

  把影响实验指标的条件称为因子.而影响实验因子的条件叫因子的状态.利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来设计测试用例时,首先要根据被测试软件的规格说明书找出影响其功能实现的操作对象和外部因素,把他们当作因子,而把各个因子的取值当作状态.对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中的功能要求进行划分,把整体的概要性的功能要求进行层层分解与展开,分解成具体的有相对独立性的基本的功能要求.这样就可以把被测试软件中所有的因子都确定下来,并为确定个因子的权值提供参考的依据.确定因子与状态是设计测试用例的关键.因此要求尽可能全面的正确的确定取值,以确保测试用例的设计作到完整与有效。

  2. 加权筛选,生成因素分析表

  对因子与状态的选择可按其重要程度分别加权.可根据各个因子及状态的作用大小,出现频率的大小以及测试的需要,确定权值的大小。

  3. 利用正交表构造测试数据集

  正交表的推导依据Galois理论(这里省略,需要时可查数理统计方面的教材)。

  利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设计测试用例,比使用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因果图等方法有以下优点:节省测试工作工时;可控制生成的测试用例数量;测试用例具有一定的覆盖率。

  适用场合:

  在一个界面中有多个控件,每个控件有多个取值,要考虑不同控件不同取值之间的组合 ,且组合数量较大的话,我们就可以使用正交排列法。

  思想:

  使用最少的抽样数据达到最广的,覆盖率最高的统计结果。

  正交表公式如下:

  L:line 行

  n:表示正交表有几行,需要测试的组合的个数

  n值是固定的,一旦正交表确定n值就是固定的,不需要测试人员自己计算。

  m:表示正交表中允许出现的最大值

  根据每个控件的取值个数来确定m值

  k:表示正交表有几列

  根据组合的控件个数进行确定,选择合适的正交表(百度搜)

  方法总结:

  a、 如果有多余的列,可以删除掉

  b、 能映射的值先映射好(替换)

  c、 把每一列多出的机会,尽量均匀分配给该列的各个取值

  d、 要检查是否有完全一样的组合,如果有要适当处理(建议修改,也可以删除)

  e、 选择正交表时正好能应用正交表示首选,如果不合适呢么选择最接近的。

  实际工作中,属性设置测试,兼容性测试常用正交排列法,而且兼容性测试可以不编写测试用例,直接用正交排列表测试各种兼容组合。

标签: 前沿技术